角板山改名復興鄉,有著兩蔣的鄉愁因素…角板山公園連結到救國團活動中心,在短短幾小時內可感受到時而壯闊時而幽靜的風景。



在台灣1970年代前出生的藝文作家、傳媒界的編輯記者,有大半是從「復興文藝營」跟「救國團編輯營」出來的>大發網 #LIST_END# 。可惜在21世紀初救國團民營化之後,許多膾炙人口的主題營隊都消失了。重回桃園復興的我,也在時空跟環境變遷下,站在中海拔的山上景觀台,有回顧過往的唏噓,跟前瞻未來的期待。







十餘年前我是復興文藝營末代講師,如今引導我重遊的泰雅作家,是在文壇綻放風采的魯亮尤命、多馬斯。他們的書寫讓世人重讀這個領域的真相,他們的手勢揭開了角板山的面紗,而我遊走其間,上了珍貴一課。角板山複製了溪口要了解最早的泰雅比雅山、後來的角板山跟今日的復興區,走進「復興區歷史文化館」是最好的入門。桃園復興區元是泰雅族的聚集地,歷經清朝、日據、國民政府不同行政規畫,融合了泰雅原民、閩南漢、客族跟老蔣時期各省軍兵進駐,從封閉的獵耕到林礦茶產業輸出到今,形成一個多元豐富的觀光景區,而驍勇的泰雅族則留下許多悲壯的故事;自1960年代為解決大台北用水問題,在山下興建了石門水庫,前山跟後山的部落、獵場、漢客群族的農林業,皆受到儲水淹沒的嚴重影響,地理環境跟生活型態改變巨大。當初蔣中正來勘查角板山時,發現有一台地竟然跟家鄉浙江奉化溪口相似,便在此興建行館,而蔣經國創辦的救國團,也利用好山好水成立了營隊基地。可以說1954年角板山改名復興鄉,有著兩蔣的鄉愁因素。自此,整個復興鄉成為水源風景區,中海拔山區則轉植高接水果的水蜜桃、梨、柑橘還有香菇等經濟雜糧。以上這些綜合元素於此融合,不過是近代一甲子的事。魯亮從歷史文化館一路帶到思親亭,拿出舊照片跟實景應對,旁邊的遊客也驚嘆,實在太像了。由於離台北只需一小時左右的
    #LIST_START#
  • 8591
  • #LIST_END#
車程,兩蔣在此建了行館、戰備隧道、山下的大溪跟龍潭等鄰區另有駐兵保安,蔣家人在此度過許多親子時光。現在來參觀蔣公行館,經過規劃跟陳設,入內可看到蔣家生活照、兩蔣跟蔣宋美齡的親筆書畫、文物等。戶外優美的環境依著季節可賞梅、櫻花、老樹,並購置12件國際知名公共藝術作品散列其中,生態池旁的日式老建築是憲兵宿舍改建的咖啡屋、漫步到角板山公園,而後連結到救國團活動中心,在短短幾小時內可感受到時而壯闊時而幽靜的風景。角板山青年會館,又藏著多少人的青春回憶。復興文藝營末期,我曾於此跟詩人弦、創辦知風草基金會的楊蔚齡,在面對暗山黑水的深夜,聚於公的套房藉一瓶竹葉青,聊著文學與人生。公微醉時哼起了河南小調,我跟蔚齡擊掌聆聽。一次則帶著家人住在面向山谷的家庭房,夜晚躺在床上即可看到星星,白天走吊橋、遊溪口台地。當時的景觀可不如現在,會館內的比雅山咖啡廳戶外沒有360度環繞的陽台、房間裝潢也普通、提供的吃食沒有特色;印象最深的是文藝營的夜談時間,講課的作家跟學員到福利社買泡麵和零食,從室內講到戶外,直到管理人員趕回房休息,才結束營隊之外的補課。復興青年會館為了提升競爭力,幾年來室內與戶外分階段進行改裝,新來的潘宗志總幹事更以觀光旅遊經營模式,結合鄰近景點單位,推出兩天一夜、三天兩夜不等的主題行程。針對懷念復古的中壯代推「同學會」和團聚優惠、企業界的職訓營、海外的港澳新馬中學與大學的各式研習營。有數十年口碑的霞雲場地亦增加吊索、攀岩、垂直下降、體能訓練多種器材,吸引官方跟企業團體培訓新進人員的基地。立於重新整修的景觀套房、露天陽台、唐式通鋪,感覺就很療癒。潘總幹事說,卸下官營的刻板標籤,處於絕美風景區的會館團隊,將朝向健康、客製化主題需求、在地優勢的旅遊服務,迎接來自世界各地的旅人。泰雅內外皆美離復興區公所短短一小時內,可以到慈湖、石門水庫、大溪老街、羅馬公路、溪口台、奎輝、羅浮、小烏來天空步道、東眼山森林遊樂區、大溪老茶廠、義興橋(此吊橋是電影《賽德克巴萊》「馬赫坡社吊橋」的拍攝場景)、復興橋,最後往下巴陵通拉拉山、宜蘭明池、大同鄉…這就是北橫。路上蜿蜒風景奇麗,氣象好時,天高、雲飛流瀑、峽谷深邃,有小太魯閣之感。這樣的山水孕育出泰雅族堅強、剽悍、男帥女豔的個性與外表。(上)(中國時報)







09F6C25D2802E8E3
arrow
arrow

    andrewa00u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